想法渐渐成熟
下个脚步我懂 怎么做
新鲜的念头冲击着我
平衡快失控
张开手 起飞
让年轻无极限
挑战一切
飞越更多空间才能体验
不害怕改变
不一定往前追
停住时间 享受这一分钟
我深深的体会
几个月前偶然看到ChiyuanZhang的博客,惊喜地发现他竟然也是孙燕姿的歌迷,不但每年的年终总结都用燕姿的歌做题目,而且坚持了十多年——实在太酷了。恰好燕姿的这首《年轻无极限》很符合我过去一年的状态,于是今年的年终总结就借鉴下这一形式。
2019年过得不算精彩,但我的内心却很充实。如果说以前都是被生活推着向前走,那么过去的一年里我第一次试着体会了把握自己生活的感觉。
旅行
虽然大言不惭地取了这个章节题目,但其实今年并没有去过新的地方,连北京都是趁着十一国庆父母来京才打卡了那些著名景点。
回想起来,今年暑假其实挺适合去旅行的。因为碰巧遇到学校宿舍装修,于是就凭空多出了一个多月的暑假,看上去极不像研究生应有的假期福利。遗憾的是,今年我却没有了像去年毕业旅行的那股新鲜劲,一来是想不到国内有什么地方吸引我想去,二来是一想到一个人旅行就又少了几分乐趣。比起一些客观原因,我觉得最阻挠我的因素应该就是有点厌倦一个人的旅行吧。比如在今年得知了学校有暑期去北海道的交流项目,自己也一直心心念念,可真的等到开放注册那会儿,却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觉得人生地不熟还语言不通的,瞎逛什么。可能游玩这种事情真的适合结伴而行,又可能是自己还不够独立。现在再回想起去年一个人背包入蜀,那时真的是没有一丝顾虑,新鲜和期待填满了整个人,再加上毕业旅行的buff,倒还真没有担心一个人旅行的事情。
2020年是打算要去日本一趟,当然要看那个项目能不能申请通过了。
新事物
在2018年的总结中我写道“想尝试些全新的东西”,很开心的是我做到了。
先是学习日语。动机还挺复杂的,最早可能是因为看了《unnatural》后对石原里美莫名地有好感,顺带着就对日本多了些兴趣。后来就像上面说的那样,特别想去接触一些全新的东西——那就学一门外语吧!一开始有考虑西班牙语,但又想到本科那会儿自学西语无疾而终,深感语言这种东西一定要从需求出发。相比之下,因为有去日本旅行的打算,所以在较短的未来里有更大的几率用到日语。最后帮助我下定决心的是学校刚好开设有日语公选课,对我这样零基础的人来说,有老师教自然要比自学靠谱许多,于是学习日语这件事就这么做了起来。研二回到玉泉路后,虽然没有老师教了,不过好在已经入了门,索性就自学了起来,倒也没觉得有什么困难。直到后来在我把新标日初级下册自学了快一半的时候,偶然在网上发现一门网课,听了之后觉得那位老师讲得甚好,于是之后就变成了每周两次跟着网课学习。到现在终于把新标日初级学完了。如果按照书中给出的对应关系,那么估摸着自己应该差不多有N4的水平了,当然积累词汇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另一项全新的事物就是瑜伽了。虽然本科那会儿学校里就有瑜伽课,但奈何当时对瑜伽不太有兴趣,而且据说那门课还很难抢到。本以为这辈子和瑜伽无缘了,但谁能想到国科大研一教学里竟然还有体育课?于是抱着尝试新事物的心态就开开心心的选了瑜伽课。选这门课的男生是真的少,班上五十多人里面算我在内就五个男生。不过这种事情我是一点都不介意的,尴尬的应该是班上体前屈还不如我的女生吧哈哈。
上半年还做过的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第一次参加了马拉松比赛,虽然我跑的是娱乐组:)。也是碰巧赶上这次比赛的起点选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从长城脚下跑回学校,距离大约就是全马的里程乘以一个0.1的系数。本来没打算参加,不过因为比赛那天正逢母亲节,报名之前看到他们的宣传文案里写道用跑步的方式为母亲献礼,于是就果断报了名。事后一想,这是什么鬼逻辑?真是信了他们的邪。不过娱乐组毕竟就是娱乐,没有名次,只要完成就有个奖牌。如果不仔细看奖牌上的里程数的话,倒也挺像那么回事儿。
健身是我今年做过的回报率最大的一件事了。虽然在研一上半学期偶尔也会去健身房练练,但那真的是在瞎练,因为根本不会练,通常就是在跑步机上跑二十多分钟再举举铁就完事儿了。后来研一下半学期一次机缘巧合在健身房里遇到一位同学,他可能没看出我是在瞎练,于是忍不住问我今天练的到底是哪个部位。嚯~想不到我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引起了别人的注意。细问之下得知人家曾在专门的机构里培训过,还当过私教。于是我紧紧地抱住了这条大腿。后来在他的帮助下慢慢学会了基本的方法,也渐渐用健身代替了跑步作为平日里的锻炼方式。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新手红利期的两个月里,卧推从最初的30多斤增加到了100多斤。说起这个,其实一开始想要健身的动机就是因为看到CS231n里Justin小哥那撑起了T恤的胸肌,就也想成为那样四肢发达且头脑复杂的人。在健身的过程中也意外遇到了几个平时上同一门课但都没有过多交流的同学,“哟你也健身啊”——立马就拉近了原本微弱的同学关系,和他们一起健身的过程中自己的进步也很快。研一结束后,和之前一起健身的小伙伴都分隔异处,就变成了独自健身,明显感觉到没有人一起练进步也慢了下来。进入冬天后去健身房的频率也不如上半年,而且还在最近的一次健身时不小心砸到了手指,掉了指甲盖。但健身这件事是一定会接着做下去的,比起那些动辄练了两三年的人,我这满打满算也就练了半年多,还需努力啊。
进入研二之后终于不用再上课了,生活渐渐稳定了下来,重心也转移到了学术上,但还是做了件很酷的事情,那就是重新拾起了popping。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跳popping是世界上最帅的事情。大二那会儿在社团里玩了一年才刚刚入了门,结果后来大三课业变得繁忙起来,大四又忙着考研,就彻底把popping给落下了。虽然研一的时候也想过重新学,但无奈身在山区出门实在太难。所以研二回到城里后就认真地考虑每周花点时间去外面上课的事情。出乎我意料的是,学校本科生部也有舞蹈社团,更巧的是这学期还新开了popping的大学班,这再适合我这样重新从零开始的人不过了。popping这个舞种非常依赖基本功,以前本科在社团的时候我只是每周团训、大学班的时候才去跳舞,自己平时根本没有花时间,也难怪那一年里没什么进步。不过这一次我认真了起来,通常是在健身的那天顺便抽出半个多小时来练习基本功,进步当然也是肉眼可见的。不过想跳得好又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据上课的老师自己说她练了两年的pop才被允许去参加比赛。但好在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乐意为此花时间。
其实我也渐渐发现,很多技能都不是在短暂的几个月甚至一年内就能掌握的,像学语言、健身、跳舞,若想小有所成都是需要常年的积累,更何况还是将其作为主业之外的兴趣。反过来想,那些能在几个月内练成的技能本身的价值也不会太高,因为极容易被人复制。所以当我再看到别人令人羡慕的特长时,会先下意识地想“Ta一定付出很多时间吧”,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换做是我也可以”。对我而言,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用三到五年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者通俗地讲就是渐渐认识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虽然这个道理从小听到大,但“知道”和“理解”还是挺不一样的两回事。也渐渐感受到了现今社会的浮躁。身边的同学们背着导师偷偷跑出去实习,为之后找工作增加筹码,但做的工作却完全是极易被替代、不需要读研也能做的。之前看到一个同学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内容是在他实习的公司里一个高中生竟然也在那里跑代码。有人称赞现在的高中生nb,但我却不禁想,这不正说明了你们做的事情门槛之低啊。能静下心来打磨自己的人还是太少,这也是我考虑读博的一个原因。也许读完博之后已经将近而立之年,但从一生的长度来看,人生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写作
在2018年的总结里我说希望能多输出些内容,这点我也做到了。
今年一共写了8篇博客,下半年以来几乎是每个月一篇,虽然并没有给自己定下每月定额,大概是因为潜意识想着要多写几篇,所以才会更加留意平时那些值得写的东西。若是没了这层心理上的动机,恐怕只会放任灵感溜走。写博客其实还挺花时间的,尤其是写技术博客,把自以为懂了的知识从脑海中变成文字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总有一些细节是自己之前没有注意的,为了弥补这些细节需要去反复推敲或是查大量资料。不过好处是能够温故而知新,比如在写VAE和优化方法那两篇时就更正了不少当时理解有误的笔记。
除此之外的益处可能就是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吧。一方面是我自己在看早前写的博文时会忍不住嫌弃,虽然那些都是我当时写完后觉得还不错才发布的。不过这也侧面说明自己相比于早先时候的确有所进步;另一方面是来自导师的认可。年末一直在忙的一件事就是写综述,导师看过初稿后说我的文笔比她之前见过的学生要强。虽然从统计的角度讲这种对比没什么的说服力,也不排除习惯性鼓励的可能,但依旧让我感受到写作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的重要性。
文风的话,我似乎还处在寻找的过程中。从早先想要用幽默诙谐的风格来写文章,到后来受ChiyuanZhang博客的影响又慢慢喜欢上朴实无华的记叙风格。有时候会忍不住想要抛出一些有趣的梗,但又觉得和文章的整体风格不搭。如何写得既有趣又不低端还是需要再摸索摸索。
阅读
2019年我一共阅读了11本书,和2018年的阅读量持平。年初时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不少于2018年的,然而眼瞅着2019还剩最后一个季度的时候,完成量才刚刚达到预期的一半。于是抓紧制定读书计划,终于赶在2019的最后一天圆满完成任务。当然,说是圆满其实有点牵强,因为以往我是不会将专业书籍算在阅读量里的,可今年要是不算专业书的话我读的书就只有10本,时间也来不及容我再看一本了。刚好看到ChiyuanZhang之前的年终总结里把专业书籍算进了阅读量里,又想起夏季学期那阵因为对统计机器学习十分感兴趣而读了Vapnik的《统计学习理论的本质》,算作对统计学习的科普书也不为过。所以今年指标的最后一本就勉为其难地靠这本书了。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是我专业书籍看的太少。虽然我一般都是看网课和博客来补充专业知识,不过也许以后应该考虑下阅读专业书籍这条途径。
今年读书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发觉自己终于在读书这件事上渐入佳境了,具体来说大概是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阅读领域。以前我总是说自己对政治历史传记类的书籍感兴趣,一方面确实有那么点兴趣,另一方面可能是觉得贴上这些标签会让人显得深刻。但事实是这些书只占了我阅读量的20%左右,说感兴趣连我自己都不信。但今年不同,年中读了《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之后,些微领略到了哲学的魅力。原来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也可以循着逻辑一层层地将它抽丝剥茧开来,用白话讲就是把一个问题给想透了。由此带来的则是思辨的乐趣,同时还会觉得自己好像活得更明白了一点。受此影响,我后来在《你人生中最努力的事情是什么》这篇文章里靠着自己的思考将这个我一开始解释不清的问题给一步步地分析清楚了,第一次体验到思辨如此有用且有趣。之后又接连读了《观念的水位》、《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还由此了解到了陈嘉映这个有趣的老爷子,并将他的两本书安排进了2020的阅读计划里。
我倒是也想在年度总结里把去年读过的每本书都简单点评下,但一来是觉得自己说不到点子上,二来是今年的读书笔记做的不是很理想,大多数都停留在摘录+片段式的个人思考,缺乏对整本书的宏观把握,这也是我今年要改进的地方。所以就挑几本比较有意义的书来说一说吧。
在今年读过的书里,如果要评年度最佳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李普曼的《舆论》。如果说读别的书还可以勉强可以称得上是在“和高尚的人对话”,那么读这本书就彻底变成了“跪着听高尚的人讲话”。一开始了解到这本书好像是在微博上看别人提到,后来在豆瓣上一查评分竟然高达9.3分。碰巧香港今年发生的事情刚好可以作为这本书的绝佳配套教材,于是在北京初雪的夜里终于将这本书读完。印象最深并且也是带给我最多启发的是第一部分关于刻板印象的内容,让我重新审视对人对事的固有看法。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媒体都在之后的篇章里涉及到,让我不由得怀疑李普曼是怎么做到这般全知全能的。全程折页角、画星号,再读三遍都不为过。受此影响,《李普曼传》自然也是今年必读的一本书。不过遗憾的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李普曼传》已经绝版,二手市场上这本书已经被炒到了300多块一本的地步。想找到这本书估计要花点代价。
《深度工作》是今年读的第一本书,也是带给我巨大改变的一本书。这本书最早是本科学院毕业典礼上一位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时推荐给大家的,而我也终于赶在毕业一年内把它读完。如何高效地做事是我进入大学以来就一直在摸索的事情,更准确地说,从开始上学我就一直在和低效率斗争,只是进入大学后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上小学时我就没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早早做完作业然后出去玩,一篇作文就能耗上一天;中学那会儿,似乎每逢考试都是踩着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才勉强交卷;进入大学后,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变得一下子自由起来,结果常常会因为很少的作业在图书馆待上一天。自己常常会因为低效率而懊恼,但似乎直到本科毕业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可想而知这本书对我的有多么必要。作者Cal Newport现在是一位计算机教授,但理工科背景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我大一时还在zp学长的推荐下看过他写的另一本书《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虽然我最后也没能脱颖而出,不过这只能怪自己鶸,书确实是本好书。回到《深度工作》这本书,首先它从概念上让读者认识到专注工作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性,之后从实践的角度给了非常多切实有用的建议。我记得当时看完后觉得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是它在理论上几乎是自洽的,至少它解决了我关于专注工作的所有疑惑,这让我心悦诚服地按照它的建议去实践。我读完后做出的最大改变就是大幅缩减了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书中说“(社交网络)它们只是产品,由一些私人公司开发,投资巨大,营销精心,最终的目的是虏获你的个人信息和注意力,将其卖给广告商”,这句话令当时的我颇为触动。我先是卸载了手机上的知乎和微博,然后又给手机限定了每天90分钟的使用时间。经过这一年的实践,我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天内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如果再刨去其中关于打电话、回复消息的”刚需“时间,那么单纯浪费在手机上的时间甚至会更少,对这一点我还是挺满意的。不过虽然微博、知乎这样的app非常费时,但又不得不承认它们也是我日常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对此我的解决办法是从手机端转移到电脑端,从操作便捷性降低的角度上能帮助我平衡浪费时间和获取信息这两件事。新的一年里争取进一步减少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吧。
另外就是上面提到过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是一本写得既通俗有趣又兼具一定深度的书。也正是这本书帮助我奠定了未来一段时间里的读书主题。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是一个过渡或是转折点。除了主题上的转变,还有我阅读能力上的转变。现在想想如果要我直接看《舆论》的话,那我八成是读不下去那么艰深的文字。所以我挺后悔把《舆论》推荐给了一个平时不怎么读书的朋友,因为这种方法论的书籍确实对刚接触这类书的人不太友好。而《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则恰到好处地起到了一种从通俗到“枯燥”的缓冲作用,让我在后来读到《舆论》时不觉枯燥反觉有趣。
除了新书之外,今年还重读了两本旧书,分别是《菊与刀》和《The Defining Decade》。《菊与刀》这本书我从大二就开始读,中途应该读了至少三四遍。之所以会重读读都是因为我每次读完后都不记得其中的内容,这种付出没有收获的感觉令我非常苦恼。也正是在一次次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才渐渐意识到做读书笔记的必要性并开始培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因为上半年那会儿对日本比较感兴趣,所以今年终于完完整整、边读边记地将这本书读完。不过这本书虽然是经典,但年代较为久远,作者研究的是二战前后日本人的民族特点,如今距离作者写成此书也已经过去了近80年,世界早就变了模样,日本人的民族秉性肯定也在悄然改变。所以我看过此书后倒是想进一步研究下当代日本人是什么特点。《The Defining Decade》这本书也算是前年给我带来较大影响的一本书,甚至我现在之所以犹豫读博也部分是因为书中对20到30岁这十年看得太重。这次读的是中文版,不得不说中文版的翻译实在太随意了,基本上可以说是将这本书的风格变了个样。原版给人感觉是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而中文版则有相当多的部分采用了意译,写得更加通俗,看上去是接了地气,但却使全书显得轻浮,至少在我看来这有悖于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回到书的内容上,有意思的是这一次读我却再也没有什么新的感觉。倒不是说是因为已经读了一遍所以已经被书中的观点所影响,而是书中的观点在现在的我看来并没有特别的参考意义。除了第一部分关于“身份资本”的论述我依然认同,其他的就是没什么特别的共鸣了。这倒是证明了我比起前年在诸多问题上有了新的见解,也是件挺让人开心的事。
思考
这一年来思考最多的事情是关于“意义”。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爱情和婚姻的意义什么,意义本身又是什么,诸如此类。不过理论基础与现实阅历的欠缺导致我更多时候只能停留在询问本身,而无法往前再迈一步。
如果说一开始思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纯属装深刻,那么后来则是真的发现现实中遇到种种问题最终都会回到这些问题上。比如最近在考虑是否要读博的事情,读博与否在我看来就是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免不了要回答“想过怎样的人生”这一问题,而这个问题再追问下去,就变成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再比如恋爱这件事,选择一个怎样的伴侣取决于我们希望从爱情中获得什么,而希望获得的东西是否非要从爱情中得到不可,如果是的话是否就是承认了是这些东西建构了爱情的意义,如果不是的话那么爱情的意义又是什么。
关于这些问题,不思考的话会觉得未经考虑的人生不值得过,思考的话又会因为不得其解而陷入困惑。这也是我为什么对哲学和方法论产生了兴趣。当然只读书还不能化解我的疑惑,至少从我目前看过的书中还找不到答案。但庆幸的是,在一些机缘巧合下,临近年末(具体来说是在写年终总结的这段时间里)我渐渐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眉目,对恋爱的意义也有了一个目前能够说服自己的回答。
关于恋爱
谈恋爱这件事我在研一时其实并不焦虑,尤其是和两个优秀的本科同学在一次交流后发现,像他们那样优秀的人都不急于恋爱。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混日子的人倒是把找对象当成了生活的一件要事。
但不得不承认,人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就比如,当你看到身边的同类都在急于求偶时,你难免会犹豫自己是否也应该参与其中。
让我意识到这一点的契机是11月份左右有几个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相亲会。我当然没有去。但不去的原因貌似是对那几个研究所的学生不感兴趣,我不禁怀疑如果感兴趣的话我是否就真去参加这种活动了呢?倒不是说参加这种活动多么地没面子,而是有参与想法这件事本身就暗示了我已经开始焦虑单身的状态,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对别人要求过高。
果不其然就在那段时间,经一位在京读书的中学同学的介绍,和她的一个朋友见面认识。当然最终的结果并不美好,大概就是我对对方没什么感觉,对方也对我没什么兴趣。后者倒是令我挺没面子的,因为从我的角度来看我已经降低了要求,但没想到自己却没能满足对方的要求。颇有一种“我已经降价了你还不乐意买”的病态逻辑在里面。
大概也是借着这件事情,我开始思考起爱情的意义。重读《The Defining Decade》就是为了看其中关于爱情的那部分,虽然没什么帮助。不过后来偶然看到梁永安关于爱情的六场讲座,说实话听了之后还是挺缓解焦虑的,虽然全部的佐证都来自于文艺作品让人不敢轻易接受其观点,不过其中关于等待和孤独这两部分内容我倒是很认同。我上面提到的能说服自己的回答其实很简单:先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幸福,会在通往优秀的路上遇到那个彼此感受、彼此鼓舞的人。
关于人生
人生的意义是个超级话题,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回答,所以我的说法也很谨慎,只敢说自己稍微有了点眉目而已。但这相比于我之前混沌无解的状态来说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做一些让自己快乐同时又是对社会来说有价值的事似乎是我目前想要的生活。如果说这姑且算是一个回答的话,那么以此为基础出发,我就能推得硕士毕业在大城市当码农并不是我想过的生活。这么一看,用排除法似乎帮我选出了读博这个选择。纵然未知,但总比一眼就能看到天花板要好多了吧。
此时已经是14号凌晨3点了。这份总结大概是从3号开始写,中途多次失去动力,直到生日这天的晚上才再次开始写。大概是心想要是连生日这天过了还没写完的话那这年终总结就没什么仪式感了。
我选择用《年轻无极限》来总结自己的2019,因为在这一年里确实尝试许多新事物,突破了自己的一部分“极限”。2020年会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准备秋招还是准备申请、到底能不能发出不错的论文,都牵连着我未来走向何方。
在磨练自我这一方面,也要开始从行动上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读书的话,今年打算至少读20本,如果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其实这个目标十分合理。
2019给自己开了不少线程,像日语、popping,这些都不是随着2019的结束就可以撒手不管的。2020年首先是要把这些已有的事情接着做下去,至于之前打算今年尝试钢琴的想法就先待考察吧。
人际交往方面,我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但还是希望自己能更加真诚点,主动点(貌似去年就说要主动点却没有做到,今年继续努力吧),当然今年从那位奇葩室友身上得到的教训也要铭记:交友需谨慎,发现不对马上走开,以及距离感真的很重要。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