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
回头看见自己
这一路的风景
百感交集的我
下一刻
又将飞向哪里
渐渐疲惫的羽翼
为你披上了勇气
2020年的年终总结被我鸽了。它本来要用《没有人的方向》,因为当时我脑袋里幻想的是发顶会、顺利申请上ETH的场景,和身边忙着秋招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特立独行、走在自己的方向上。后来幻想逐一破灭,那段日子也成了一段灰暗的经历。新年只是在延续上一年的糟糕境况,年终总结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用一句话总结2020的话,就是战略上对形势做出了过于乐观的估计,同时战术上缺乏足够的执行力。明明可以多方调研,却还是选择闭门造车,重蹈了本科的覆辙。唯一能吹嘘的大概只剩下一直都在按自己的意愿做决定,所以倒也没有后悔。
2021以7月毕业为分水岭,被分成了两个阶段。
2021上
前半年是上一年的延续,主要是三件事。
第一件是做出了放弃读博的思想转变。
2020年初那会儿,我极其笃定出国读博的想法,并为此激动,那是一种找到目标后的喜悦感。当时我的逻辑是:读博需要有感兴趣的方向→我有了,而且这样还能去国外生活→所以我要读博。看上去很合理,只是关于读博的动机其实并没有做到对自己诚实。如果那时我就听说过万能的“反驳公式”,应该会立马发现这条逻辑链的问题。
对于论断“因为A,所以B”,所有的反驳都不外乎这三条:1)A真的存在吗?2)从A一定能推出B吗?3)B重要吗?
回到我自己。首先,我真的对统计学习感兴趣吗?确实,但远没到热爱的程度,甚至没有强烈到足以驱动我自学的程度。所谓的兴趣大概就像暗恋时由于不够了解而对对方抱有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一样。不过这一点倒也不值得攻击,毕竟大部分人都不拥有强烈的兴趣,比起把什么都考虑周全了,先迈出第一步往往更重要。
其次,后来我才承认,学术兴趣并不是我打算读博的主要原因。读博更多是因为想出国生活,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根本没考虑国内读博的机会。而当时我找了各种借口来掩饰这一动机,因为如果不把学术兴趣放在第一位的话,那我之前的逻辑就不再成立,紧接着我一定会质疑起读博的必要性。意识到这一点也是碰巧和朋友聊到未来打算,对方说自己也想去国外读博、换个环境生活。同样的想法,当我从别人口中听到时才突然发觉幼稚。在那之后大概就动摇了我潜意识里支撑申请PhD的基石,出国读博的意愿也就不再坚定了,而申请石沉大海则是从现实的角度否定了它的可能性。
最后,读博是实现长远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我从一开始就打算去工业界,硕士毕业工作和读完博再工作,很难讲清五年、十年后这两者究竟孰优孰劣。但至少从当下判断,硕士毕业去工作对我来说才是最优解。我研究生期间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普通人想只靠自己发顶会几乎不可能,指导者的能力(硬实力和人脉)才是关键。而我导师的学术能力一般,硕士期间没有优秀的学术成果可以帮助我申请到好的博士导师,找个平庸的导师(事实上确实有这样的机会)再浪费五六年大概率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平庸。
本来觉得读博这件事在我这里就已经盖棺定论了,但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当你放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真的打心底不想做了,还是只是因为做不到才自欺说不想去做。当时朋友举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例子:我不上哈佛是因为我不想吗?不,我想,只是我上不了。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想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所谓的“做不到”其实包含了两类含义:主观上做不到和客观上做不到。主观上做不到是指,这件事客观上大概率可以做到,比如考试考满分、申请国外PhD,但受限于自身原因而没有做成。如果是这样,那么大可以去质疑“你是因为做不到才不想去做的吧”;而客观上做不到是指,这件事本身几乎不可能做成,比如让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孩子去上哈佛、当国家主席、竞选美国总统,这些事情在现实上做成的可能性为零,不去做和主观能力没有任何关系。要是没辨别清楚这一点就盲目怀疑自己的能力,那就纯属妄自菲薄了。但更多时候,我们遇到的情况往往介于主客观之间的模糊地带,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全靠自己判断,所以才会犹豫迷茫。回到我自己,如果三年前就不打算出国读博,那一定是我主观上不想去做这件事,因为刚开始读研那会儿我有机会逆风翻盘;而现在放弃读博的想法,就纯属客观上已经没机会了,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第二件事是经历了对学术的心灰意冷。
缘由还要追溯到2020年10月份,彼时终于写好了投入半年多时间的论文。客观来讲,论文的idea还算比较有意思,缺点是没什么数学上的推导,自然也就谈不上理论创新,这也是绝大多数深度学习应用类文章的通病,实验做详尽的话投一个B类会议应该没问题。但在那个时间点只剩下一个主题相关的A类会议可选,投它确实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但同时也有侥幸心理作祟,因为写作期间见识了不少文章明明没什么创新,靠着包装也能投中A,于是不由得萌生出搏一搏的念头。可惜论文水平不够,对论文包装这种操作既没经验也没资源,后来被拒稿也在情理之中。审稿人的意见还算客观,指出了我之前忽视的问题,但由于我对这篇论文寄予了太多期望,被拒稿后希望破灭,一度开始否定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尽了力结果就写出这么个垃圾玩意儿,不甘又无力。 我也是过了好久才开始正视现实。人生就像下棋,一招不慎虽不至于满盘皆输,但也足以产生长远的影响。本科的成绩已经决定了我能去什么样的平台发展,指望一个普通的学生和一个普通的导师做出像样的学术成果是不现实的。而我的痛苦和失望都来源于一直在追求能力之外的事物,如果能早点认清现实、脚踏实地做力所能及之事,也许境况会比现在更好一点。
后来出于毕业要求不得不将论文修改重投,彼时我已经否定了自己研究生期间所做学术的意义,所以修改就像是强行去包装一篇学术垃圾,过程极其折磨。理想和现实的强烈落差将我对学术的兴趣消磨殆尽。学术圈的底层终究也是底层,并不会因为和学术这两个字沾边就多么清新脱俗。学术理想不过是灌给年轻学者的鸡汤和既得利益者才有资格追求的东西,那些普普通通的大学老师们也许早已看清了现实,对他们来说学术只是在这套生存规则下讨个生活。
我想我依然会看论文,为读到优秀的科研成果而拍案叫绝,只是我没有在对的时间迈入这个圈子。这世间有千千万万种活法,错过就错过吧。
第三件事是春招。
学术理想的破灭倒也没有那么悲情,毕竟前期也做足了心理准备,所以也没什么犹豫,立马调转方向准备春招。
找工作的确是另一套打怪升级的套路,大厂的实习经历才是硬通货,而论文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正因为此,春招的过程比我想得更坎坷一些。一是我读研期间没有做过工程项目,所以工程能力几乎为零,开发岗基本和我无缘;二是受研究方向限制,算法岗hc最多的CV、NLP方向也与我无缘;三是好的岗位在秋招阶段基本都已招满,春招就是在捡漏,期间遇到过两次双方聊得不错但没有校招hc的情况。这么算下来,机会就不剩多少了。
期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
事先不知道是开发岗,结果被问到基础知识时一问三不知,无奈只能和对方聊聊放弃读博的心路历程; 没和一面的面试官沟通好,不知道紧接着有二面,结果因为我去吃晚饭而放了二面面试官的鸽子,赶紧吃完晚饭去面试,等待我的不出意外就是poker face和几个小时后的谢谢参与; 和一家初创聊得很投机,方向也契合,但最后我还是不敢赌上第一份工作的光环; 跟华为的面试也很愉快,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去南京成为“奋斗者”的觉悟了,可惜最后因为没有hc无缘996; 面阿里的经历大多是负面印象,除了一个老哥让我见识了PUA为何物之外,其他大部分人都像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也有面到终面因为不熟悉终面套路而被拒的经历,但竟一点都不觉得遗憾,反而觉得庆幸; 年度最可气的当属蚂蚁金服,因为轻信了对方的口头承诺,最后被当备胎放鸽子。可惜我为此花了两个月时间去恶补计算机安全的知识,不过现在也放下了,至少搞明白了区块链的原理。要是也能将这些人的鬼话上链就好了,省得他们再去坑其他人。
去美团也是机缘巧合,是和以前实习的mentor聊天时他转发我的信息,结果面试体验意外地好,做的方向和我的背景也相当契合。进组后氛围也不错,还能勉强保持着work life balance(当然年前这段时间确实忙)。
上半年的经历大概就是这样。哦最后还有毕业,这本应该是要有点仪式感的事情,毕竟标志着学生时代的结束。但由于那时我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活非常失望,并将糟糕境遇的部分责任推到了导师和学校身上,所以心里想的都是赶紧拿到双证离开这个垃圾地方,甚至连穿学位服拍照的心情都没有。好在我姑姑当时也在北京,她知道了原委后执意要来给我拍毕业照,最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留下了关于毕业的一点纪念。回想起来,姑姑她也不曾说过多少安慰的话语劝我看开,她是用行动把我拉出了自闭的角落。行动有时真的比话语更有力量。自那之后,终于毕业,过往的灰暗开始褪色,因为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2021下
然而新的生活还是在北京:(
刚找工作那会儿只考虑去南方,后来奈何实力不济以及北京机会实在太多,也就妥协了,但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后来入职前去上海待了一阵,这是时隔三年第一次回去。可能是在土里土气的北京待久了,刚到上海的那天单是走在街道上感受着市井气息就特别开心,那种开心至今我还有印象,因为我很少会因为外在世界的样子而愉悦。但是当我待了几天后,每天都走过相同的街道,路过同样的店铺,那种愉悦感就慢慢消失了。对此我并不意外,情绪上的波动无法维持。但这种变化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选择所生活城市的理由。
上海的确比北京更适合生活,以一种很微妙的优势,只有在短暂切换彼此坐标时才会被强烈感受到。但对我来说,似乎只要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在哪里生活最终都会习以为常。在南方是一种比较安逸的平常,在北京是一种比较焦躁的平常,但两者的差异最后都会被人类强大的适应能力所填平。一旦做多了自己的适应能力后,北京那些令人不悦的地方好像也变得能够接受了。
后来几个月后又去了一趟上海,约一位刚工作没几个月就逃离北京去上海的朋友叙旧聊天。她说自己特别喜欢上海,每个周末都会去徐汇区的街道上走走,乐此不疲。还打算着工作几年后就去西班牙读书然后移民到那里。我问她移民的动机是什么,她说因为去过一次后喜欢那里的城市样貌和生活方式。我大概能理解她的心情,应该和我几个月前刚到上海时所感受到的类似——单纯地为眼前的一切而开心,只是她的这种感觉竟然可以持续这么久,而我的不消几天就淡了。个中原因可能是我还有比眼前所见更向往的东西。朋友是一个很乐于享受生活的人,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意外;至于我自己,可能精神世界的富足更吸引我,所以身处哪里倒就不那么重要了。
说起精神世界,惭愧,满打满算今年只读了9本书。好在质量还不错。
年度最佳当属《复杂生命的起源》,讲述了生命是如何从有机物中诞生出原核生物,又是如何基于一次罕见的内共生事件演化出真核生物的所有复杂特征。行文逻辑极其清晰且没有半句废话,就像在读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但相较于论文又平添了许多趣味,是一本极优秀的科普类书籍,让人不忍释卷。其中提到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比如线粒体是细菌、为什么生物基本上只有两种性别、衰老与死亡的起源等等。由于这本书的写作实在太棒了,以至于我后来再看其它书时会不由自主地拿它作为基准去比较,对其它书来说确实不算公平。
入职前和一个已经工作了半年的同学聊天,他提到自己晚上下班后就不想做任何学习相关的事情了,只想放松。这让我不禁对即将开始的生活感到担忧。如今国内网络上随处可见的“中年危机”,提醒着身处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不卷则退,没有焦虑是不可能的,想破局就只能保持学习。但互联网行业普遍长达11小时的工作时长却把人一天的空闲时间割裂成早、晚各一小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下班后只剩下两三个小时可以用来做自己的事。再除去状态切换、睡前洗漱的时间,最后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更少。而且我还在网上发了条动态问其他人是不是也遇到下班后没精力学习的问题,得到的都是肯定答案,但我还是决定亲自体验下。
抱着「求上得中、求中得下」的想法,我在入职前给自己安排了很多任务,为此还列写了一个下半年计划:
经过半年的实践,其实只有前三项勉强坚持了下来,但健身和练琴都是不怎么需要动脑子的活动。所以,从结果来看,下班后保持学习的确没有在我身上发生。而且从我的实际体验来看,实现它确实很难,需要克服工作结束后的疲惫和即时娱乐对大脑的诱惑。从某种意义上讲,下班后保持学习是反人类天性的,没有高度的自制力和强大的动机无法实现。不过我也没有挫败感,相反,它激起了我征服它的兴趣。新的一年我还有新的东西想学,先前的时间管理经验可以帮到我。
既然计划里提到了钢琴,那就聊聊新的爱好。学钢琴是我去年以来一直想做的事。如果说听oskarpianist弹流行曲让我开始对弹钢琴这件事蠢蠢欲动,那Animenzzz的《unravel》就是促使我下定决心学琴的临门一脚——也太酷了!工作后马上就买了一台电钢琴照着巴斯蒂安成人教材自学。因为是兴趣,所以弹琴的时候从来不觉得枯燥,常常恨不得弹上一整天。不过自学难免事倍功半,下半年只算是入了个门,今年打算找个老师认真学了,这样进步会更快一些。
下半年感情上也迎来了变化。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那种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充实的人,但认识了L后,发现生活还可以更加充实。虽然我和L的性格都是INTJ,但我还是要比她更典型一些,也正因此她可以在生活趣味上补齐我缺少的部分。以前想当然地认为谈恋爱需要找性格互补的人,但后来经历了与性格相异的人深入沟通后实在太给心里添堵,才开始反思这一想法的合理性。和L相处的几个月让我更加相信两个人还是越相似越好,这也和《亲密关系》里的论述不谋而合。因为我们平时的沟通和决策成本真的非常节省心力,以至于我有时会说她总是对我的话表示认同,观点都不会发生碰撞;所以相处至今还未曾遇到过矛盾。
新年展望
过去的一年经历了很多变化。上半年被逼入到低谷,所以下半年才想着报复性反弹,总之就是一切都在剧烈变化。虽然做了一大堆计划除了彰显野心之外实际成果并不明显,但都尝试了之后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自己欠缺什么。我的主管不止一次和我说“可以看出你有很强的进取心,但成长这件事不用太着急”。我才不信他的鬼话。新的一年要更加进取,再积极一点,方法上再科学一些,吸取之前闭门造车的教训,多和高人聊。我的快乐大多来自进步的成就感,新的一年希望自己打破平淡,多多进步。
放心离开我
我会记得这一刻
那些还飞翔着
不可思议的梦
雨后的天空
会有绚烂的彩虹
像最初相信着
我们总会找到自由